祝灵君: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应有大作为
发布时间: 2012-10-31 浏览次数: 118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积极探索并创新社会管理实践,摸索和掌握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在这些探索实践中,党的基层组织不应该缺席。正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因而,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参与,并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应该成为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途径。
基层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从政党的普遍规律看,它是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桥梁。作为执政党,在推进国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并有效领导社会建设。由于党的基层组织大量活跃在群众之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资源,构建了一定社会网络,拥有一定的骨干力量,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它天然是基层社会管理最活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有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这是其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优势,也是参与社会管理的根本要求。
    我国社会转型已进入新的阶段,而社会结构的变化还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个滞后,会带来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的若干问题,并间接引发政治领域的若干问题。这个滞后,也将使我国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任务更加突出。当前,包括基层党组织在内,全社会都应该自觉为实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社会建设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还存在着精英参与冷漠的现象,出现了草根人员参与社会管理草根人员被管理等情况。党的基层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可以组织、输送、带动一大批社会精英如社会上俗称的三高人群——高官、高知、高管,以及被俗称为白骨精的主流人群——公务员、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工程师、记者编辑、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等,共同参与社会管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劳资矛盾由于劳资双方在市场化背景下参与社会分配巨大的能力差异而加剧。个体、私营等非公企业中的劳动关系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一个重大问题,亟需引起关注。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积极发挥协调劳资关系的作用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组织优势,不可偏废。所以,以党内文化带动企业文化,以党内和谐带动企业和谐,积极引导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是非公企业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
    我国社会管理中现在还存在无主管部门管理多头管理无具体制度管理有制度却无办法管理并存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基层党组织运用好执政党的组织优势,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查漏补缺的政治弹性作用,构建当政府与社会组织功能缺位时,党组织自动补位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
基层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
    党的基层组织扎根在基层、服务在基层,具有参与社会管理的天然优势。当前,更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的目标出发,整合社会资源与人力资源,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建立社会自我调节与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第一,积极构建服务型党组织。创新党组织的服务方式、规范服务程序、提高服务质量、重视服务效果。普遍推行党代表联系基层党员群众制度,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等。鼓励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家园行动,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社工、义工人员共同服务群众。
    第二,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与活动方式,使党组织在社会网络中发挥网格作用。与传统社会的封闭性特征相比较,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而网格是网络的灵魂,是网络的筋骨,离开了网格,网络就散了。在新时期,扩大党组织覆盖,就要更善于把党组织建在社会网络的网格上,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辐射作用,有效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第三,协调个体、私营等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维护企业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广大民营企业主与工人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可以破解这个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调解的矛盾。
    第四,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以流动党员管理带动流动人口管理。流动党员影响流动人群,以对流动党员的科学管理带动对流动人口的科学化、规模化、有序化管理。
    第五,城乡统筹,整合基层党建资源,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传统的党建工作以城乡、地域、部门、人口为界限而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弊端,有必要打破这些界限,实现条块资源、地域资源、部门资源、城乡资源的充分整合,构建以党建资源统筹为特点的社区管理新格局。
    第六,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秩序。鼓励党员带头参与社会矛盾的调节,争当社会矛盾调解员、社会信息采集员、群众事务代办员等,自觉维护社会稳定。
    第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积极发挥基层党员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构建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的科学机制,并以党内基层民主带动基层社会民主,形成开放、有序的基层群众参与格局。
    第八,引导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规范,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社会价值观。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会道德规范的提升,大力提倡主流价值观,促进全社会文明水平的整体提高,实现以党风的根本好转带动民风的根本好转
    第九,在数字化背景下,基层党组织需要熟悉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总之,党的基层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也就是做好新形势的群众工作。要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整体水平。
基层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
    党的基层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也要防止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第一,防止把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理解为党组织管理社会的倾向。防止在社会管理中把群众变成被管理的对象。尊重群众意愿、保障群众权利、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是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坚持这个原则,就是要依靠并引导群众的开放式参与,通过社会协同共同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防止只重管理而轻服务的倾向。管理是一项权力,而服务则是一项职责。只有服务到家,才能做到管理到位。当前,基层党组织不但要树立服务理念,而且要树立大服务理念。大服务理念需要打破党员与普通群众的界限,干部与群众的界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界限,甚至是共产党员与民主党派党员的界限。例如,深圳市一些社区把党员服务中心不仅作为服务共产党员的场所,也作为服务民主党派党员的场所,把一个服务党员的小中心变成了一个基层统战的大舞台。
    第三,防止只重视末端管理而忽视源头治理的倾向。社会管理是一个大系统,需要立足于人的活动平台去设计方案。每个人活跃的场所有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向来,我们重视对前院(如社会、单位平台)的管理,而忽视后院(如以家庭、学校为主体所构建的家庭俱乐部、家长学校)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
    第四,防止只有党员参与而没有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一党独大倾向。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对社会关系、社会利益的协调以及对社会权利的保障,广大党员既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的客体。我们在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及各种家园行动的同时,也要积极培养社工、义工,发挥好企业家、基金会组织、行业组织等的作用,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局面。
    第五,防止基层党组织在资源再配置过程中的官僚化倾向。基层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定开发出更多的管理资源,实现权力、人、财、物等资源的再配置。由于我国广大的基层社会属于群众自治的范围,一定要注意避免在整合、开发、再配置各种资源的同时加剧基层党组织官僚化官僚化既会让党组织脱离群众,也容易使党组织携带行政权力覆盖基层群众自治。所以,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需要强调自身组织形态的扁平化、网格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融入到基层社会多元治理、有效治理的格局中去。
    第六,防止矫枉过正,出现抓社会管理与抓民生建设脱节的倾向。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所以,基层党组织在抓社会管理的同时也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帮助群众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